無線充電聯盟 (WPC) 在全球擁有 232 個企業會員,包括華碩、聯發科、宏達國際、瑞昱、佳能、戴爾、樂金、三星、松下、索尼、飛利浦、東芝等電子廠商,以及家具業者宜家 (IKEA)。WPC 主席 Menno Treffers 表示,該聯盟所推行的低功率無線感應式電力傳輸標準「Qi」正快速成長,單是 2015 年就銷售 1.4 億支內建 Qi 功能的手機和 5,000 萬臺充電器。他樂觀預估,Qi 在之后幾年將有 100% 的成長率,今年將往 1 億臺充電器邁進,居家、汽車、辦公室或公用場所皆在應用之列,市面上約 99.8% 的無線充電手機或充電器都可與 Qi 相容。
Treffers 指出,反觀以 6.78 MHz 頻段充電的另一陣營 (意指 A4WP,2015 年與 PMA 合并改名為 AirFuel),因效率低、易有過熱及干擾問題且制作成本高,尚未商品化,就連一度力挺的英特爾 (Intel) 亦萌生退意。至于 2.4 GHz 和 5.8GHz 雖適合長距離傳輸,但缺點是只能負載幾毫瓦的電力,并不適合手機或平板充電,同樣未見新品問市。他強調,安全絕對是第一要務,而是否具市場競爭力亦是開發者不可忽略的要素;WPC 本身不斷創新,15 W 可望在今年列入 Qi 1.2 官方修訂版規格,讓無線快充再升級,并積極往 2,000 W 的廚房家電設備供電邁進。
照片人物:WPC 主席 Menno Treffers
諧振式 vs. 感應式,因勢利導
WPC 營銷副總 John Perzow 說明效率量測的方式有四:從直流電進到發送端、輸出到線圈 (coils)、輸出到降壓/穩壓芯片,或是輸入到電池的電量,指標各異;他補充,目前無線充電有「諧振式」(松散耦合,Loose Coupling) 和「感應式」(緊密耦合,Close Coupling) 兩種。Perzow 認為,前者可在兩個線圈之間垂直充電,后者具有低成本、高效率利基,在坊間較為常見。WPC 最初的 1.0 版本,是目前市面上的智能型手機主流搭載;到了 1.1 版,已在原先感應之外,加入諧振架構;1.2 再加入中功率產品規范。Qi 是現今唯一能向后兼容的感應諧振標準。
照片人物:WPC 營銷副總 John Perzow
表:「諧振式」和「感應式」比較
架構
|
代表規格
|
操作頻率
|
天線結構
|
特點
|
松散耦合
(Loose Coupling)
|
•AirFuel Rezence
•WPC Qi
|
•6.78 MHz
•100~205 kHz
|
•Perimeter
•Planar
|
Extended Z-distance
|
緊密耦合
(Close Coupling)
|
•WPC Qi
|
•100~ 205 kHz
|
Planar
|
•Highly efficient
•Low cost
|
前述兩者其實各有利弊,應針對不同使用目的選擇適合的模式;而 WPC 之所以未全面支持雙重標準,亦是回歸「效率」之故。然而,為了讓諧振操作及「松散耦合」系統兼顧效率和向后兼容性,WPC 持續朝支持多個接收端并穿透厚層傳輸而努力,相關延伸規范將分階段納入 Qi 的官方規格,期在今年完成向后兼容的諧振原型。經美國科羅拉多大學實驗,將進入發送端的能量與經過時間累積后的電池電量相較,結果顯示在低頻狀態下,Qi 線圈對線圈的充電效率最佳,但低電流時由于持續的電壓循環須花費較長時間,效果不如預期。
60W 中功率準備就緒
Perzow 特別點出,考慮到接收端放置空間不同,效率計算應采空間的平均值。那么,金屬是否會影響充電效率?Perzow 回復,有此現象即意味充電器放射在外的能量過多,設計有待改善;除非是基于安全考慮的異物偵測,則另當別論。今年 3 月間才加入 WPC 會員、擔綱「60W 工作小組」的博世 (BOSCH) 工具機,亦贊同異物偵測的重要性;電動工具部門計劃經理 Nils Donath 表示,電鉆工具的使用者常身處粉塵多的惡劣環境,周遭金屬多,異物偵測功能別具意義;耐熱、防塵則是另一賣點,可保護機具、延長使用壽命。
Donath 細數,博世現有無線充電產品包括:電鉆和18V / 4 Ah、18V / 2 Ah、12V / 2.5 Ah 等三種規格的電池,均可在相同的充電器上充電;另有充電架、車充和變流器 (Inverter),冀將這些產品的無線充電標準開放給業界使用,目標應用包括:電力、園藝、居家、工業、醫療,以及筆電、平板和電動單車。其電力傳輸是透過緊鄰諧振的電磁感應耦合線圈,功率可達 60W、效率大于 80%;之所以選定中功率發展,是因看中工具機械的電力需求多落在此區間。行動裝置可透過通訊協議控制電力傳輸,任意擺放皆可充電,不須停下手邊工作為工具換電池。
圖1:博世「Wireless Charging L-BOXX Bay」工具箱,隨意靜置角落時亦在充電,確保內部電動工具的電力永遠充足
高功率仍在創新萌芽
根據研調機構 IHS 統計,接收器銷售呈現上揚趨勢;截至 2014 年年底,有 5,500 萬件出貨、2015 年有 1.4 億件,今年底預估有 2.59 億件,成長力道甚于發送器,其中 Qi 占多數。IHS 研究經理 David Green 指出,當他們進行市調時,詢問受眾是否聽過無線充電?2014 年有 63% 的人給出否定答案,但到了 2015 年情勢已逆轉,有高達 76% 的人都回答 Yes。值得留意的是,調查顯示有購買意愿但尚未行動者,占 70.1%,將是潛力市場所在。他不只一次強調,2016 年將是推展無線充電的最后黃金期,否則市場可能轉移關注焦點,不利前景。
Green 建議,業者可用營銷套裝方案創造使用誘因,例如買手機就附送相關無線充電產品。不過,關于高功率產品,IHS 認為還需經過市場對技術、產品和成本的洗禮,才有較清楚的輪廓。即使尚在概念推廣期,著重高功率的家電大廠亦為感應式無線充電背書。日本飛利浦總經理 Nick Kuroda 表示,沒有電線糾纏,可避免被電線絆倒、方便任意移動、沒有因線路老化而損毀的危險;電器完全密封,可防塵/防水、容易清理,甚至可放到洗碗機清洗;加熱爐面可從事其他工作,不占空間;線圈亦可隱藏于餐桌下,不必苦守在爐邊。
照片人物:日本飛利浦總經理 Nick Kuroda
圖2:飛利浦支持 Qi 無線充電及線圈感應加熱的一系列小家電
廚房少了電線摻雜,將更干凈整潔,也能收納更多家用品。身為 WPC 「廚房工作小組」(The Kitchen Work Group) 一員,飛利浦日前展示無線圈廚房應用,支持高效率、低成本的新版垂直Z軸諧振操作。Kuroda 透露,目前已完成廚房家電的無線充電商用規格文件,可供應 1.5~2.4 kW 用電,可與現有熱感應發電的裝置合并使用;并正研擬將控制面板內嵌在家電機體,讓使用者直接在上面操作傳輸功率,或從網絡下載食譜等。他指出,除了循 Qi 規格從遠程供應電力,直接感應加熱是更有效率的方式,即使金屬材質亦適用。
軟件定義+遠程控制,催生新型商業模式
恩智浦 (NXP) 高級首席系統架構師吳崇理介紹,WPC Qi標準在技術面有兩大利基:軟件定義與遠程控制。首先,充電站發送端 (Tx) 與行動裝置接收端 (Rx) 之間的通訊協議由軟件控制,方便進行產品差異化;因不須改變硬件架構,設計添加新功能將更有彈性,可透過「動態裝置比對」(Dynamic Device Mapping, DDM) 做多模方案擴充或規格升級,不受電阻、電容溫度等硬件條件影響,轉換時間延遲會更精確且省成本,尤其適用于車載裝置。其次,使用者若在外地有充電需求時,可向供電的營運商從云端購買所需的確切電量,就近充電,開發新的商業模式。
充電站的營運商可向 IEEE 申請一個身份標識符 (WPID),將該地址放在接收端,以便與云端系統進行數據交換,并藉以追蹤用戶偏好和購買習慣。那么,接收端是否會與用于行動支付的 NFC (近場通訊) 產生沖突?吳崇理解釋,NFC 操作頻率為 13.56 MHz,較 WPC Qi 的 100 kHz~205 kHz高,原則上小功率不成問題,而大功率因為充電及異物偵測頻繁或許有此疑慮,但可透過系統控制解決。他特別提到,Qi 不需額外藍芽等收發器就能實現頻內 (in-band) 通訊的特性,有助 WPID 和多裝置操作,以開發新應用、改善使用體驗并為日后擴充鋪路。
圖3:無線充電網絡架構
數據源:恩智浦 (NXP) 提供
改善電路設計,提升充電效率及安全
Qi 既以「高效率」自詡,要如何設計無線充電的電路系統?立锜科技技術處長劉國基揭示,一般以感應技術將電力從發送端送到接收端的效率只有72%,但透過中間線圈設計的改良,可提升至80%。著眼于良好兼容性,WPC 對發送端有較多的規范和設計要求,包括:線圈規格、電力控制方式、操作頻率范圍和通訊規范;目前經 WPC 認可的低功耗發送端設計有單線圈 (Type A) 和多線圈 (Type B) 兩大類——A 有 34 種、B 有 7 種,另中功率有 5 種;相較于單線圈僅固定在中央、有更多的空間和設計自由度,多線圈占用空間較大。
在接收端部分,不僅能做成貼片或手機背蓋,也可直接將接收器做在手機主板;因為機身沒有接口,可隔絕外部水、塵侵襲。等流、等壓是接收端設計重點,而散熱是關鍵要素;此外,將穩壓器與充電器整合已成趨勢,且系統架構影響甚巨。假設在同樣的輸出電壓和瓦數下,半橋架構的等效電壓只有 1/2,電流必須倍增才能達標,但此法的電路耗損相對較大,約有四倍;若換個方式,將輸入電壓提升兩倍以上,此時半橋架構反而有所需組件較少的優勢,并非一無是處。反之,若采用全橋架構,則須考慮多了兩個開關所增加的切換耗損。
圖4:常見的無線充電發送端 (Tx) 及接收端 (Rx) 設計
數據源:立锜科技提供
劉國基提醒,基于安全設計還有幾項要件:異物偵測 (Foreign Object Detection, FOD)、電磁/射頻干擾 (EMI/RFI) 管理、完整的電壓過低鎖定 (UVLO) 和過電壓/電流/溫度保護 (OVP / OCP / OTP) 機制,以及頻內通訊、休眠作業等。異物偵測有兩個途徑:一是 Power Loss,檢查發射端和接收端的功率相減差值是否超出容許范圍?二是 Q-Factor,觀察諧振電路的輸出電壓值是否因異物屏蔽而下降?是否被電阻吸收而快速衰減?在 EMI 法規部分,以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 (FCC) 最為嚴謹;規范消費裝置之電源管理頻內通訊的 FCC Part 18 只是基本款。
FCC 針對不同頻率的「意圖發射」(Intentional Radiator,又稱「主動幅射體」或「幅射主體」),另有 FCC Part 15 規范;歐盟亦在原有 ISM 充電裝置法規 EN55011 之外,于去年底將無線充電列入 ETSI (歐洲電信標準協會) 的測試標準,進一步設立 EN 300 330-1,規定若頻率高于 148.5kHz,場效限制將從 37.7 dB 大幅降至 -5 dB,帶來新的設計挑戰。劉國基建議,可以下列方法降低開關噪聲:改變控制器的斜率、額外加電容、整合 MOSFET 以降低等效串聯電感 (ESL)、電容盡量靠近 MOSFET、優化布線、加上濾波器 (filter) 或扼流線圈 (choke)……。
線圈設計須首尾一體思考
ConvenientPower 公司對于如何在收發器狀態處于「松散耦合」情況下、增加電力傳輸效率頗有心得,認為這是收發兩端的線圈尺寸或線圈間的距離不匹配時,常見的典型案例。ConvenientPower 的諧振發送端線圈間距可達 20 毫米、為相距 30 毫米的客制化接收端充電,利用獨特諧振匹配技術補償因松散耦合所導致的損耗。技術長劉遜強調,線圈設計應就發射基地與行動接收 (Base station- Mobile device, BM) 做系統思考;除了既有電感、電阻,行動裝置的電池或其他金屬組件也會影響線圈諧振頻率。
圖5:發送端的線圈設計,會影響裝置擺放位置及充電效率
數據源:ConvenientPower提供
因此,當接收端裝置與登錄型號不一致,對于「友善金屬」的認定亦不同;這就是異物偵測功能的基礎,命令發送端停止運作以避免過熱。關于發送端線圈有三個設計重點:定域充電 (localized charging)、線圈大小、均質的電磁流量分布。有別于近場應用,IMEC 臺灣區總經理 Peter Lemmens 則聚焦「遠距」傳輸。他表示,日常生活中其實充斥各種光、熱、振動等能源,但擷取成本可能很高,太陽能即是一例,故借助整合芯片和天線大量發射能源,以獲取更高密度的能源;但長距電力傳輸用在消費產品并不實際,反倒適用物聯網 (IoT) 感測或監控。
Lemmens 展示,將電力從發送端送到目標物的天線,即可獲得溫度等訊息;而如何將整個天線收發、負載模塊與半導體材料、制程優化,正是 IMEC 強項;與現有頂級工藝相比,可提升 18~25% 電路效率。IMEC 曾在辦公環境實驗,以 3W EIRP / 868-915MHz 發送器,相距 5 公尺以內可產生 30μW 直流電,若設為暫?;蛐菝吣J?,可在 2 分鐘內、每 40 毫秒提供 60mW 直流電,最大傳輸距離為 12 公尺,對僅需幾毫瓦的 IoT 場域已綽綽有余。與同業相較,在相同的電力下能傳輸的距離更遠,未來也將往更高頻率演進。
照片人物:IMEC 臺灣區總經理 Peter Lemmens
無線充電的愿景擘畫
既然無線充電這么方便,公共場所尤其適用,為何迄今未在全世界遍地開花?據宏達國際電子 (HTC) 副理朱峰森實地了解,發現有以下五項關鍵點有待突破:
1. 鋪設成本:因為手機等終端裝置未普及,消費者需求有限,餐飲店等業主參與意愿不高;
2. 管理不便:公共場所的充電器損壞頻率高,但經營者或管理者缺乏管理接口、不易察覺,反會引來民眾抱怨、甚至有損形象;
3. 設計美感:是否能融入家具?需要高度客制化能力;
4. 采用好處:除了「方便」,似乎還欠缺其他誘因;
5. 使用觀感:充電效率如何?是不是要駐留很久才能完成?
有鑒于此,HTC 帶頭串連合作伙伴推行「無線充電網絡」計劃,參照電信經驗,由營運商出資在公共場所廣設無線充電設備并提供相關服務,解決成本問題。所有充電器都連接至云端、以 APP 監控充電器的無線網絡數據和接收器的功率 WPID,有朝一日希望打通接口、形成完整通訊框,讓兩端訊息互通;甚至獲悉用戶身份,讓網絡 IP 訊息列入 WPC 標準。信息業者可藉此提供加值服務,亦可作為后續大數據分析之用。臺北市信息局率先宣布將與廠商合作,于年底前在北市圖各分館、區公所、戶政事務所、市政大樓設置免費的手機無線充電設備。
圖6:「無線充電網絡」計劃所規劃的使用情境
數據源:HTC提供